探古尋幽


台灣城(外城)殘蹟(一級古蹟)

建造年代:荷人於 1633 年 1 月(明崇禎 5 年)完成。
城堡規模:共分內城、外城兩部份。城壁是用糖水和糯米汁搗蜃灰、      砂等疊磚而成。
變  遷:
  1. 荷人時期為行政中心。
  2. 鄭成功遷入城內,因稱「王城」。
  3. 入清後府治移到今台南市,王城地位已失。
  4. 沈葆楨為了建造二鯤鯓砲台(即今「億載金城」),大量拆 除外城北面的磚牆。
  5. 日據時期古城被夷為平地,重建高台,上築洋樓,即今日所 見的安平古堡展覽館。
  6. 民國 64 年於洋樓一角興建一座瞭望塔,已成為觀光地標。

安平古堡洋樓

  此樓為日人在1930年4月,為舉行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大典所建, 做為接待外賓及展覽之用。如今做為展覽館,陣列許多珍貴的安平歷
史文獻。


永漢民藝館

  永漢民藝館原為稅務司署,建於1891年(清光緒17年)間,日據 時期曾為稅關俱樂部。台灣光復後做為安平區公所,如今館內陳列許 多先民所使用的物品,非常具有參觀價值。


億載金城(一級古蹟)

  1874年(清同治13年)沈葆楨為鞏固海防,特聘法籍工程師建造 此砲台,於 1876 年完成。沈氏並於外內門額親題「億載金城」及「萬 流砥柱」。此座砲台佔地約為三公頃左右,屬於西洋稜堡式的方形建 築,四角突出,中央內凹。周邊環繞護城河。如今所見的3尊英製阿姆 斯壯大砲,都是後來仿造的,城中只存有一座小型的真砲。


安平小砲台(三級古蹟)

  位於安平公墓西北方,原面對台江。相對於「億載金城」的大砲 台,此處稱為小砲台。原為台灣兵備道姚瑩為增強海防力量所建。如 今所見鐵砲並非當年原物。


海山館(三級古蹟)

  海山館原為安平五館之一(五館為提標館、烽火館、海山館、閩 安館、金門館),當初是用來做為來台水兵們暫息之所,內奉媽祖等 神明。台灣光復後,該館改建成民宅。民國64年台南市政府收購整修 ,做為「安平鄉土館」,保存安平地區的文物和史料。


英商德記洋行(三級古蹟)

  安平曾是外商聚集的地方,所以洋行林立。曾有五大洋行之名, 它們分別是英商德記、怡記、和記,德商東興,美商唻記。德記洋行 建於1867年(清同治6年),從事樟腦、砂糖、茶葉等貨物貿易。1911 年日人將洋行改為鹽業會社。台灣光復後,改為台南鹽場辦公廳舍。 民國68年,台南市政府收回整修,做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德商東興洋行(三級古蹟)

  東興洋行於日據時期因貿易額大減,不久便關閉。其後曾做為台 南廳安平支廳廳舍、警察署安平派出所。民國73年市府收回,做為商
務史料館之用。


英國領事館(現西門國小)


妙壽宮(三級古蹟)

  妙壽宮建於1755年左右(清乾隆20年),主祀保生大帝。如今所 見為民國70年重修後的樣子。前殿的一對蝙蝠柱,是難得一見的古物 。原左右兩廂已遭拆除,所供王船則搬遷到國勝路邊。


開台天后宮

  開台天后宮據傳建於明鄭時期,供奉天上聖母、延平郡王和水仙 尊王等。清初原位於安平鎮渡口,即今石門國小內,日據時期該宮由 於發生慘案,台灣光復後便在清代安平水師衙門故址重建。


延平街

  延平街形成於荷蘭人佔據時期,街道寬僅三米,時人稱為「市仔 街」,有台灣第一街之稱。如今住家多已改建老舊的房舍,街道景觀 已不再是昔日的面貌了。街內較為古老的店屋有永泰興蜜餞行、112號 的舊豆餅店,及曾為永豐餘紙業老板的住家和畫家席德進住過的86號
等。


古井

  安平地區留有多座的古井,其中較有名的是延平街口前一座。


王雞屎洋樓

  王雞屎先生在日據時期從事與鹽業有關的生意,所以因此而致富 。其住宅請專人設計,從外觀看來頗有異國情調。此宅建於民國26年 ,在當時是安平地區最高貴的一棟民宅。


單伸手民宅

  所謂「單伸手式」,是指只有單邊護龍,而呈L字型式的房子。 如果戶戶相連,也能造成合院的感覺。這是安平地區民宅建築的一個 特點。一般而言,這類房子的佔地都不大。


街巷集錦

水井

安平傳統的民宅區,不但尺度優美,而且具有親密的鄰里 關係,保存了早期移民的生活特性,而水井更是整個社區
賴以生存的依靠。

牆門
牆門是安平地區住宅的特色之一,其造型是傳統建築的變 形。結構上包括門頂、門額和門口,門額部份常可以看到
一些裝飾物。
劍獅
劍獅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鎮宅避邪,一方面也可以化解「路 沖」。一般都裝置在大門、照壁,或是刀劍屏上。其造型 多樣,使用的材質也不相同,成為安平民宅非常重要的象
徵物。
風獅爺
風獅爺又稱「瓦將軍」,通常安置在房頂的屋脊上,為陶 燒製品,常見的造型是陶俑持弓狀,民間認為具有專剋病 魔及制沖的作用。

  • 安平巡禮
  • 前言
  • 大事紀要
  • 地形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