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戈偉如報警事件談照顧孩子的心

by 陳曉芬

上一週,無意間看到「兒感情受挫,戈偉如報警急尋」的新聞,內文提到,18歲的兒子因與女友吵架心情不好,戈偉如安撫卻反遭責難:為什麼要和爸爸離婚?還質疑自己多年來成了媽媽的拖油瓶。看見這孩子受傷的發聲,對他的心疼不免油然而生。

晚晴成立20多年來,持續提供婚姻法律諮詢及協談,有太多太多的當事人在面對離婚抉擇時,除了自己的怨苦之外,最擔心的就是無辜的孩子。當兩人情緣已盡,該不該與孩子開口:爸爸媽媽要分開了?而孩子在面對父母離異這件事時,心裡又會有什麼擔心與想法?晚晴在今年(2011)下半年舉辦了兩場講座,主題分別為「認識離婚準備與調適」及「聽聽孩子的心聲」,恰好可以分享給目前遇到困境的朋友們。

孩子的心需要我們敏銳的覺察. Photo by epSos.de

離婚,不單單是法律上婚姻關係的結束,困擾著我們的是情感上的崩解。一開始,我們不甘心、不願放手,心裡想著:「明明我沒有錯,為什麼我要放棄讓你快活?」等用盡一切方法,不得不放下時,我們擔心要不要與孩子解釋父母的分離,又要如何面對其他家人的詢問?當真正決定簽字時,不免又憂慮,獨自一人該怎麼維持和孩子的生活?工作與家庭要怎麼兼顧呢?有太多太多的考量,令我們身心俱疲。而這所有問題之中,最容易影響我們決定的就是孩子。

許多求助者常告訴我們:「孩子還小,我要給他一個完整的家。」也有人說:「等孩子可以自立了,我才願意離婚。」這樣的回應,不禁讓我們想反問,這對孩子真的是好的嗎?是孩子要的嗎?或是只是用來逃避的藉口?過去的經驗讓我們知道,孩子即便只是幼稚園年紀,也能夠很敏感地察覺到父母關係是良好的或是緊張的,所以,不論父母多麼小心翼翼地掩飾,孩子都不可能毫不知情,並且,不論他身處哪個成長階段,都會用自己習得的方法轉移父母關係中的焦點,一來未必有助於父母關係的改善,孩子本身也會受到傷害,這些,我想並不是大家所樂見的。

例如,在講座中,我們聽見孩子的心聲是「父母的衝突令他們感到不安」,若詢問任一方,得到的回答是「小孩子不要問那麼多、以後長大再告訴你、以後你就會懂」,這種任一方父母的回應,其實更令他們感到惶恐。長期處在這樣緊張的氛圍中,孩子不可能對於一切視若無睹,又怎麼可能無憂無慮地成長?當所有人都認為他們是小孩,不願意告知真相,求助無門之下,只好自立自強,靠許多未必適當或者不正確的方法來挽回家庭。例如:講座中有個孩子提到,父母吵架時他會自動拿棍子給爸爸,說是自己不乖,叫爸爸打自己不要罵媽媽。雖然每個孩子都希望家庭幸福美滿,但這種狀況下,孩子都心知肚明,父母離異縱使有些遺憾,但他們要的只是一個解釋,可以讓他們安心,知道無論如何爸媽都是愛自己的。

當父母確定分手後,孩子的難題也緊接著出現,不論是與哪一方同住,面對兩方的拉扯,孩子裡外都不是人。孩子陷入兩難的困境,擔心若與同住的父或母(甚至是繼父母)表達情感,則另一方會受傷失落,但若維護不同住的那方,會惹惱同住的這方。這樣的矛盾,就連大人都未必有方法解套,何況是個身心尚未健全的孩子?這個時候,對孩子而言,父母是否還要在一起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各自都過得好,並且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協助孩子明白這是不必要的選擇,合力消除孩子的不安全感。

回到戈偉如的事件,他們家庭內的相處和動力我們不得而知,只是要藉著這個例子,給大家一個借鏡。離婚,只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抉擇和過程,沒有對錯,但若牽扯到孩子,而沒有做好應對,帶給孩子的恐怕就不只是沒有完整家庭的遺憾,接踵而來孩子內心的缺損、對感情婚姻的不信任,甚至是如家暴、在孩子面前責罵另一方等錯誤的親密關係示範,就很難彌補了。

(作者為台北晚晴婦女協會社工)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