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人權篇】阿嬤家開館,奠定慰安婦人權運動新里程碑

by 甘軒軒

「這個是滿妹,這個是小桃,這個是我……」今年92歲,台灣目前所知仍然健在3位「慰安婦」倖存者其中之一的陳蓮花阿嬤,看到「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長廊上懸掛著「慰安婦」阿嬤們的昔日舊照,臉上露出了陷入回憶的淺淺微笑。

婦援會「身心工作坊」圓夢計畫-為慰安婦阿嬤們拍攝婚紗照。婦援會提供

位在台北市大稻埕迪化街,一棟融合東方與西方建築特色,古典而優雅的二進式老房子,就是全台灣第一座以「慰安婦」人權運動為基礎,兼具女性培力與反性別暴力教育功能的「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做為台灣唯一長期投入「慰安婦」人權運動的民間團體,過去25年來,婦女救援基金會在陪伴「慰安婦」阿嬤的過程中,記錄下許多阿嬤們從受害者轉變為女權運動參與者的身影與足跡,也看見每位阿嬤歷經淬鍊後所展現出來的能量與勇氣。

隨著「慰安婦」逐漸凋零,為了避免這段二戰歷史被世人遺忘,婦援會從10幾年前就開始努力籌畫並尋覓場地成立博物館,期間歷經許多困難與波折,2015年底婦援會終於找到一處合適的場地,在海內外民眾小額捐款的贊助下,「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於2016年3月8日舉行掛牌儀式,2016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當天正式開幕,為台灣「慰安婦」人權運動奠定新的里程碑。

陳蓮花阿嬤(右)參觀「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展場陳列舊照。婦援會提供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的建築內部分為一進與二進,其中二進1樓及二進2樓,是有關「慰安婦」歷史與生命故事,以及當代女性人權議題的常設展展場,透過展版、影音資料、歷史文獻及物件等不同方式呈現每個展區的內容,並有中、英、日、韓四種語言的文字說明。一進2樓的部分,則展出婦援會為「慰安婦」阿嬤們舉辦長達16年的「身心工作坊」過程中,阿嬤們親手完成的藝術創作,展出的37件作品中,有31件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物件。另外,連結一進2樓與二進2樓的「蘆葦之歌長廊」,以2千多根象徵蘆葦的透明空管和59盞金屬燈,代表2千多位不知身分姓名和59位已知的台灣「慰安婦」阿嬤,金屬燈刻上阿嬤的名字,只要把手掌伸到金屬燈下,阿嬤的名字就會透過光影投射在掌心,有如將阿嬤放在手中呵護,是極有創意又感動人心的裝置藝術。

從1992年設立「慰安婦」申訴專線開始,婦援會開啟了長達25年的台灣「慰安婦」人權運動,包括與學者專家進行「慰安婦」認證和史料調查工作、組成義務律師團陪同台灣「慰安婦」代表到日本打跨海官司、積極參與國際間的「慰安婦」串聯行動、每年8月「終戰紀念日」舉行遊行、抗議、晚會等不同形式的「慰安婦」紀念活動。婦援會也為「慰安婦」阿嬤們舉辦長達16年的「身心工作坊」,透過藝術治療、戲劇治療、心理諮商等方式,幫助阿嬤們進行身心療癒,走出過去創傷。另外,每年舉辦多場「慰安婦」主題的藝術展覽,並先後拍攝兩部「慰安婦」紀錄片《阿媽的秘密》與《蘆葦之歌》,希望讓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了解這段史實。終於,在2016年,婦援會以一個民間社團的力量,籌建完成全台灣第一座女性人權館「阿嬤家」,為台灣「慰安婦」阿嬤們找到了永遠的家。

開幕儀式當天,陳蓮花阿嬤成為「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開館後第一位參觀的貴客,在介紹她個人生命故事的展櫃前駐足許久,也在展場裡和她參加身心工作坊時親手創作的面具合影留念,走過「蘆葦之歌長廊」時,更因為看著自己的名字透過光影折射投映在掌心中而露出驚喜的表情。多年來為籌備「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投注大量心力的婦援會執行長康淑華表示,能夠在台灣「慰安婦」阿嬤還健在的時候完成開館工作,意義非凡,雖然大多數的阿嬤都無法像蓮花阿嬤一樣親眼見證,但因為有了「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阿嬤們的生命故事在此得以被保存,被記憶,被流傳。

(作者為婦女救援基金會新聞聯絡人)

相關新聞

我們一起來關心2016年性別人權的發展。文章如下:

@同志人權篇

@同婚修法篇

@人身安全篇

@長期照顧篇

@托育政策篇

@新移民篇

@媒體識讀篇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