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運跨界‧花火齊發──社運結盟的多元發聲

整理/吳澄澄 (台灣大學社會學所研究生)

時間:20121021日(日)14:00-16:00

主持人:
黃長玲(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常務董事)
與談人:
彭渰雯(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副教授、綠黨前召集人)
吳佳臻(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姐妹會北區辦公室主任)
許秀雯(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理事長)

不同領域的社會運動中如何彼此合作?充滿差異的女性如何結盟?第三場講座即以社運間的跨界結盟為主題,邀請了三位在不同領域深耕努力的運動者,分享自身過去的運動經歷,並且探討如何把對性別的關懷帶入不同的議題之中。

婦女運動與環境運動的跨界結合──彭渰雯

第一位與談人是長期投身環境運動的彭渰雯,渰雯首先分享了生態女性主義的發展脈絡和論述,生態女性主義不僅是理論,更是實踐,後來在國際間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運動,這些婦女運動著重關心環境、生態、消費等議題。她以主婦聯盟為例說明生態女性主義的實踐方法;主婦聯盟向來以生活的角度出發,從女性自身的生活經驗倡議各種活動,藉此強調每個人都是「環保生活家」,例如從照顧者的角色、消費者的角色關心環境、以母親角色持續反核。除此之外運作方式也和其他環保團體有所不同,主婦聯盟以平權、集體參與、合議制為主。25年來,主婦聯盟的董監事中也延伸出了很多不一樣的組織、開展彼此結盟的力量,包括了生態關懷者協會、自然步道協會、消費合作社的創立。

在環境運動中耕耘多年,渰雯從個人經驗觀察出許多環境運動中的性別現象,也對環運團體中的性別政治特別敏銳,她提到現在荒野、看守、環境資訊、台灣生態、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執行長、秘書長皆為男性,女性擔任理監事的比例,則只有環境資訊協會超過四分之一。領導者的性別是否會影響領導風格、運動策略、手段,固然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但渰雯表示根據自己的觀察,女性重視集體分工、討論,男性一人團體多、父權作風者大有人在;此外男性環保運動者對於「與國家合作」較為保守,好作監督批判角色,在知識觀點上雙方也有不同,女性談生活環保、力行生活環保,但是環境運動在引用在地知識的來源、組織在地議題的發言者時,動員對象則多是男性。

在地婦運與新移民的結盟互助──吳佳臻

第二位與談人吳佳臻過去在台灣人權促進會工作,大多接觸的是國家警察、機關司法對個人傷害的議題;進入婦運團體後,在姊妹會接觸了許多新移民姊妹們的生命經驗,發現跨國婚姻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台灣很多的問題和值得思考的議題;陪著新移民姊妹的過程,就像是婦運再走一遍一樣,很多對台灣女性來說已經不再有壓力的傳統問題,都會在他們生活中出現,例如一定要生男孩、傳統對媳婦的期待等等。佳臻希望能讓姊妹們知道他們有其他選擇,不是只有這樣的角色而已。

除此之外,佳臻更提到姊妹會在2003年成立後,在台北有好幾年的時間和婦女新知是鄰居,她認為這是一種很珍貴的結盟和姊妹情誼,譬如新知接到政府單位的會議資訊,雖然姊妹會沒有收到邀請,但新知會邀請姊妹會一起去,這就是一種社運間的結盟和幫忙。

催生為多元性別權益打拼的伴侶盟──許秀雯

伴侶盟認為應該要讓所有人都享有成家的自由與權利。Photo by chiang

第三位與談人是今年正式立案的伴侶盟理事長許秀雯。秀雯說伴侶盟宗旨是希望台灣社會所有人不分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都可以「自由戀愛,平等成家」。她表示過往民法親屬編的修法是從「夫權、父權獨大」走向「兩性平等」,如今伴侶盟推出的多元家庭民法修正草案則要進一步從「兩性」平等邁向「多元性別」的平等。新知在台灣過往家庭法律改革運動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而伴侶盟的成立過程,新知也有非常多的投入與資源挹注。成家議題在婦運、同運裏有很多辯論,例如有人擔心LGBT運動追求進入「婚姻」制度,是否會被異性戀主流「同化」?或者,是不是應該主張「毀家廢婚」,採取一個在外觀上看起來更激進的立場?

伴侶盟認為應該要讓所有人都享有成家的自由與權利,除了同志族群要有平等的婚姻自由(結婚權)之外,還應該同步推動有別於婚姻的制度,以便實質改革婚姻制度,並提供人們不同的成家選擇。因此,伴侶盟草案在同性婚姻(「婚姻平權」)之外,還另外推出伴侶制及多人家屬制度,這三套制度伴侶盟的夥伴們戲稱為「三胞胎」。同性婚姻,精確來說其實不只是同性婚姻,而是「婚姻平權」的主張,草案條文將婚姻的性別要件中立化,因此未來無論是同性戀、跨性別也都和異性戀一樣可以結婚;第二個是伴侶制度,同在一起而能相互扶持的兩個成年人,無分性別、也不一定以性關係為必要基礎,均可以登記為伴侶,伴侶制比起婚姻有更具彈性、強調當事人協商的特色,伴侶與對方家人不會成立法律上姻親關係,這個設計有利於切斷以父系為中心的親屬關係與刻板性別角色的安排;第三個是多人家屬制度,無論是好友、袍澤或者因為宗教或醫療、安養因素多人自主聚在一起、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們也可以選擇共同登記為家屬,在法律上成為彼此家人。伴侶盟預計在明年(2013)九月把草案送到立法院,並發起「多元成家,我支持」百萬連署活動,有許多公眾人物已經表態支持,今年同志大遊行的主題:「革命婚姻–婚姻平權,伴侶多元」也與伴侶盟的草案主張相互呼應。

性別與轉型正義──黃長玲

本次座談的主持人黃長玲,從自己在婦女運動以外的參與經驗深談了關於轉型正義與性別間的關係;她說,轉型正義就是一個國家從威權邁向民主,學習如何去處理威權體制下國家暴力所造成的傷害,以及如何建立新的歷史敘述。從性別運動者的身分來檢視轉型正義,性別議題的深化還不夠突顯,首要作的是對於受害者的定義範圍應該要擴大,例如政治犯的妻子和小孩。女性會因配偶入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家屬被整個社會孤立,他們必須繼續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歧視;另外,家庭作為資源和權力分配的場域,充滿非常複雜的互動關係,把這個事實放在轉型正義的脈絡下,會發現過去的女人對於先生「拋頭顱灑熱血」的行為也許是有許多委屈的,女性沒有被告知也沒有同意,但是國家懲罰先生異議行為的同時,很多後果要由女人來承擔。

當我們在談性別平權時,這是個真實存在的尖銳問題,因此在重新建立歷史敘述中,反省轉型正義中的性別議題是重要的,要藉此還給每一個人歷史正義。從這點來講,社運間的多元結盟、讓性別進到不同運動,是相當重要的。

在與談人與主持人介紹完自身的婦運經驗和關懷主題後,現場的聽眾也進一步對於不同婦運間的結盟、女性內部存在的差異提出各種討論和想法。

交流與回應

對於環境運動,聽眾對其策略性的本質主義提出質疑,諸如反核中的媽媽、美牛中的照顧者這種女性形象,究竟是策略性運用女性性別角色?或者是根本沒有反省其中的性別刻板印象? 針對伴侶盟的立法,也有聽眾好奇是否還是限縮在一夫一妻的制約中?我們是否堅持更改性別的相異性?與其去挑戰對於婚姻的觀念,是否去擴大對於家的範圍?而在轉型正義的議題上,有聽眾認為應同時著重金錢賠償的機制,在補償的過程中,可以給家屬甚麼樣的補償?這些金錢的流向是否真的可以填補婦女的損失?最後是同時對所有與談人的提問,婦女團體裡面是否內部有不同的意見、分歧?女人作為一個群體如何還能夠成立?婦女新知作為一個婦運團體,如何面臨女人內部的差異?婦運和其他社運之間可以產生怎樣有機的結合?

渰雯認為,新一代環境運動的女性已經普遍有性別意識,會開始挑戰寧裸不核、媽媽反核等傳統性別角色衍生的策略。有女性意識的環境運動者加入,才有辦法改變當中的父權性格,可是環境運動真的太缺人了,很多有性別意識的女性比較投入在婦運上;也有很多環運上一代的組織者,對婦運的議題感到不以為然。所以台灣的環境運動還有待進步性別意識者加入與挑戰。除此之外,環境運動有許多議題不像新移民、同志,可以交織結盟,所以如何更加深入合作可以再多加討論。

佳臻認為,新移民女性內部存在許多差異,例如比較能出來參與課程參與活動的、比較能站出來講話沒有包袱的,是相對資源比較充足的新移民姊妹,或是家裡比較支持或者已經離婚喪偶、沒有夫家壓力的,新移民彼此之間還是具有階級的差異性。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如果新移民是一個已經成型的運動,那麼應該要把它定位成族群取向的運動?還是性別的運動?這是姐妹會還在自我反省的過程。另外也提到,倡議團體和第一線服務團體間差異的困境,新知過去有原住民的工作人員、發展原鄉服務,可是後來可能沒有時間和資源去蹲點,因為倡議型團體主要是在追求制度或政策的改變,可能沒有辦法再多去配置人力。

最後對於新知未來的路線與展望,佳臻期許新知可以顧及到更多不同層次女性的需求,像是老人的需求、鄉村女性的需求等等,這些和台北都會的女人非常不一樣的需求,是所有作為婦女團體要看到女性在不同社會位置和環境底下的處境和樣貌。

針對前述不同聽眾的提問,秀雯綜合回答時強調,一個更平等的社會往往也就是一個更容許差異被呈現的社會。知名的女同志女性主義理論家Monique Wittig曾說:「女同性戀不是女人……」這是因為在我們的語言中使用「女人」一詞,所預設的女人往往是「異性戀」女人,因此如何保障「不同的女人的差異可以被呈現」是重要的。考慮和既有制度接軌問題後,伴侶盟草案同時推出三套成家制度,而非單一制度,將目標定調為召喚出更多反抗的、運動的主體;伴侶盟多元成家的草案事實上是打開了社會對家的想像,要求國家承認多元性別族群也有成家的權利,等於是要求國家在法律制度裏面進行「差異的承認與呈現」,因此伴侶盟的草案不應被誤解為是與主流異性戀婚姻家庭價值「同化」,伴侶盟要作的是消解歧視,而不是消解差異。

另外,秀雯認為,一個運動不可能包山包海,像伴侶盟這樣的立法運動也被質疑有可能使得邊緣的同志變得更邊緣,伴盟對此的回應是:在主張多元性別成家權利的同時,也要繼續努力去對抗單身歧視、並永遠擴大結盟以及和草根對話,伴侶盟藉由電影放映、演講,到處和社區、里民、大學生等在各式各樣的場合,得到各式各樣的回饋,不放棄草根對話,就可能召喚更多主體出來,婦女運動內如有差異或分歧也是必然,其實這就是不同種的女人作不同的婦運。

本場座談呈現了不同社運中的異質性、不同團體間所面臨的課題,除了在各別運動之中要理解內部群體的差異和多元外,也要積極思考運動外跨界結盟的可能,主持人黃長玲提到新知常被稱為婦女平權運動的家醫科,因為許多婦女團體都有比較清楚的軸線,但新知一直以來都是有很多不同面向的議題同時在操作,也因此開展了對許多不同運動的了解與結盟。經過這場座談,所有運動者都應該要有的自我期許,未來除了要繼續為自身所關心的議題作倡議,也不放棄和草根的對話,從性別的角度出發,擴大結盟,不僅看見多元,也要看見差異。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