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起鍋鏟當槍桿——來自廚房的柔性抗爭

by 張瑋琦

康健及天下雜誌以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和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十四位女性的圖像,企劃了這本《真食育》。找我寫序大概是為了食育,但說起主婦聯盟,我腦中揮之不去的念頭卻是生態女性主義的知名案例——印度婦女的抱樹(chipko)運動,數千名婦女以肉身圍繞著樹木抵擋森林被砍伐的運動。

主婦聯盟婆婆媽媽們走出廚房又走進廚房的另類女性主義實踐行動。Photo by chiang in 反核遊行。
主婦聯盟婆婆媽媽們走出廚房又走進廚房的另類女性主義實踐行動。Photo by chiang in 反核遊行。

1970年代後半至1980年代,西方社會發生了一連串因開發而引起的生態鉅變,引發婦女及婦女團體集結抗議「商團戰士對地球及生物的殘害,以及軍方戰士所掌握的核武威脅」。隨著工業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1980年代也是台灣開始接受環境破壞式經濟成長的年代,台灣主婦聯盟的婦女們從1980年代的新竹李長榮化工廠污染、鹿港杜邦設廠抗議行動,到1990年代搶救台北樹蛙、搶救濕地和搶救受商業破壞山坡地等,以及2000年起提倡非核家園、對抗全球化的糧食商業入侵(反美牛、反基改食品運動)等,凡是對抗男性中心主義式的經濟開發與商業擴張,她們無役不與。

這個打著「走出廚房、關懷社會」的組織,當然也經常被批評為「一群女人不好好煮飯,管東管西、阻礙進步」。然而,真的是這樣嗎?1987年主婦聯盟成立的時候,我尚在父母的呵護下,未曾拿過鍋鏟。且讓我想像在台灣政府得意宣揚經濟起飛成就的當年,一群婦女打開水龍頭準備好好做一餐飯,卻發現水是污染的;洗米下鍋打開電視,發現米也受到了重金屬污染,於是婦女們走出廚房,看看她們的丈夫和孩子們做了些什麼事,先是看見山河已變色,接下來發現草木豬羊竟然也變色了。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倡議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間,在那裡,女性們可以思考、寫作和發展女性為主體的世界觀。我認為在男性已將全世界變成其權力競爭的「房間」的今天,類似主婦聯盟的社會空間正是女人對抗商團戰士的「自己的房間」。女人們在這個房間裡討論如何對抗廚房外的巨獸,以捍衛親愛的家人的生存權利與生活品質;女人們也在這個房間裡討論如何透過選擇食物、烹調以及建構「去商品化」的食物交換網絡(合作經濟),傳承飲食正義的香火,正如她們的先人視廚房的灶火為生命香火的延續一般。

女人走出廚房,又走進廚房,成就了這本《真食育》。在商業市場和權力戰場上你爭我奪的男性中心主義者(不論他的生物性別是男性或女性),必然要輕蔑「食育」這種「缺乏學問」的雞毛蒜皮運動。他們正如支持基因改造學者的振臂疾呼:「如果我們國家再阻止基因改造農業,那麼我們就要落後於基改技術的全球競爭了,多麼可惜,這是一個可以幫助台灣賺錢的技術!」也正如我們政府全球政策的隱喻:「台灣不能自外於全球社會,接受一點點來自世界毒物(美牛或幅射食品),有助於我們把工業製品賣向全球」。

然而,只有好好煮飯的女人才知道,食物,不只是食物,還是人情關係;是人與世界其他物種的關係,在古代幻化為精靈世界,在今日是地表生命的喧囂嘩音,更是地下海底微生物的竊竊私語。而且,也只有好好煮飯的女人才知道,品味,不是理論知識的巨著、美食家的滔滔雄辯或打卡按讚的狂颷數字;真正的品味是透過舌尖與自然的真誠對話,是素人的飲食美學與虛華的食品工業間的對抗,更是味覺記憶的代代相承。

如今,我也拿起了鍋鏟,也喜愛廚房,一如我的母親。

(作者為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自《真食育-主婦聯盟媽媽們的14堂食物教養課》推薦序)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