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蔬果的旅程格外有意思

by 網氏

妳/你看過彎曲的小黃瓜、雙頭的胡蘿蔔或坑疤的馬鈴薯嗎?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每年全球所生產出的食物約有三分之一會被浪費,其中更有54%的糧食根本沒有機會上餐桌,在生產、運輸、儲存等階段就被丟棄了。原來食物進到我們的嘴巴之前,就先經歷一關關我們看不見的篩選過程;農作從產地到餐桌的旅程中,那些賣相不好、不符合市場規格、被視為不合乎運送效益的蔬果,成了上不了檯面的「格外品」,據台灣農友粗估,平均可能近乎農田產出的三成。

格外有意思團隊從格外品出發,透過了解處理格外品,改善食物浪費問題。格外有意思團隊提供
格外有意思團隊從格外品出發,透過了解處理格外品,改善食物浪費問題。格外有意思團隊提供

被浪費的食物不只是食物而已,還包括了勞動力及自然環境。於是,色、香、味各異的蔬果們,真得合乎標準規格、才能以價格評估?如果能,那麼該標準規格為何?我們是在品味「食物」還是品管「食品」?形貌美醜為何是其中一道門檻?僅考量經濟效益,格外品成了充其量「價廉(賤)」但「物不美」的商品,其內在不減的營養美味,如何被看見?這一連串的提問,促成了陳其農與王馨妤二位年輕女性組成了「格外有意思」團隊,希望為這樣的食物浪費尋求紓解管道,翻轉對食物外貌的單一想像。

話說從頭,原不相識的兩人,在大學的最後一學期,共同修習台大社會系陳東升教授開設的「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這門課期許學生思考二、三十年後,臺灣會面臨什麼社會議題,會想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並設計一個能解決該問題的社會經濟組織。於是,團隊從格外品出發,藉由動手做活動,改善食物浪費,同時使格外品發揮價值,降低農友的損失、也相互支持生產者投入友善農耕。目前她們與一群關注地方發展及在地文化保存的社區規劃師在台北市南萬華駐點,並開始經營社區食物分享空間,作為社區的共同廚房。我們一起分享她們在社區裡的實踐之路。

文章如下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