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力互助,從同理開始

by 呂佳旻

台北市重慶非營利幼兒園是台北市第一所以國中閒置場地設置的幼兒園。有別於國中、小家長到校的頻率,幼兒園是天天都有家長入園,由家長們組成的志工團,協助園所內的大小事,形塑「有力出力」的支持力量。此外,幼兒園規劃各類會議的召開,讓幼兒園內的教職員工、孩子、家長及社區之間,形成綿密的互助網絡系統,共同構築充滿互信、相互體諒的園區文化,讓照顧不孤單。

重慶的孩子經常到花園進行探索、觀察並認識植物生態。重慶非營利幼兒園提供
重慶的孩子經常到花園進行探索、觀察並認識植物生態。重慶非營利幼兒園提供

互助的開端,從傾聽生理、心理的需求開始

重慶幼兒園的蕭瑜瑩園長的現場工作年資8年,一路累積幼兒園的經營理念,他是這樣描繪的:「重慶幼兒園想要營造的藍圖,是一個對每個人友善的環境,用愛的方式來看待每個人的狀態跟需求的環境,在這裡,沒有誰是特殊的,只有需求能否被滿足的問題,因為每個人一定都有個別需求,在不同時刻裡轉換著。」

幼兒園每天收托84位幼兒,面對的往往不只是幼兒的需求,還有更多是幼兒背後的家庭,因為,教養不會只發生在幼兒園裡,每個家庭成員的狀態,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反應。因此,站在幼兒教育的立場,如何妥善地面對家長的感受與困境,也是幼兒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

此時,讓人想到「恐龍家長」這樣的概念,重慶也曾面對家長要求老師每天記錄孩子用餐的量,且要拍照證明給家長看,對老師而言,家長的舉動帶有高度的不信任,當然讓老師覺得受挫。也有時,許多在醫學上被界定為亞斯伯格或自閉症的孩子,幼兒園經常面對的情況是,家長因著社會的異樣眼光,往往是自我封閉,懼怕於將情況告知,或更進一步的尋求協助。

園長認為,對現場工作者來說,面對家長的要求或焦慮反應,老師當然有壓力,但是「作為專業者的我們,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家長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跟需要」,園長說,因為很多時候,家長也是結構下的受迫者,當我們盡可能地去理解家長行為背後的原因,當家長的感受得到尊重,也才有意願坦露自己的困境,並跟園所形成教養上的協力關係,「這樣才能真正回到孩子需求的滿足上」。

同理的力量:一個團隊、幾家人,到整個社區

重慶幼兒園一直以來,都試著讓大夥理解,每個人都有生理或心理的需求階段,「我們不可能無時無刻堅強,也不可能無時無刻都表現滿分,就像人生活會面對各種衝擊,就會有需要他人協助扶持的時候,只是每個人需要協助的頻率不同」,因此,同理他人可能的處境,並給予他人協助,才能讓我們一起變好!

園長打趣地說「像我就很喜歡自曝其短,老把園所內的各種需求跟困境讓大夥了解」,要知道,沒有誰天生就是專家,無論是作父母、老師,或是孩子,怎麼跟社會形成合宜的互動,我們都在學習。在這樣的氛圍營造下,園方慢慢卸除家長的防備心。往往,在園方同理及引導後,除了能建立親師的教養共識之外,家長因為感受到園方同理的對待,也更能卸下心防的分享自身教養焦慮的經驗,進一步的成為協助其他家長的力量,營造幼兒及家長間的良善互助,形成相互體諒、互助的關係。

當建立相互同理的可能,彼此更能成為互助的協力系統。這仰賴一個有意識的團隊,到幾個家庭之間的協力互助,更進一步才能逐漸推展至社區網絡的建立,期許這「共同照顧」的精神,隨著非營利幼兒園服務模式的擴散,進入到更多社區,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們!

(作者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研究發展部專員)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