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模樣:淺談性別框架的陷阱

by 陳芃圻

情慾給人驅動力去認識喜歡的對象,浪漫愛讓人把感情鎖定在一個特殊對象上,而依戀和依附關係則是讓雙方深刻的情感能持續走下去,一起生活和養育後代。─人類學家海倫‧費雪

理解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特別是伴侶的性別角色,才有機會解構性別框架。photo credit:unsplash@michael negrete

學齡前的孩子,總是坦然不避諱的說誰跟誰比較好、誰喜歡誰、以後長大要和誰結婚;學齡期的孩子,總是對於誰和誰比較好感到害羞和尷尬,所以盡力的撇清、卻又忍不住被吸引;孩子更大一些,慢慢對於誰和誰比較好感到自然、但卻帶著隱晦,他們……應該是在談戀愛吧?如果見到女生和女生牽手,或是男生表現比較陰柔一點,絕對的論調就冒出頭:「她們應該是一對,而他應該是個GAY!」出社會以後,開始有人問你有沒有伴?沒伴的,問你的擇偶條件;有伴的,問你甚麼時候要結婚?結了婚又問甚麼時候要生小孩?要生幾個孩子、要生男生還是女生?超過30歲的單身女,就會有人告訴妳眼光不要這麼高、對人不要這麼挑剔;超過30歲沒有特別成就的男性,則會被貼上魯蛇的標籤。

這些,妳/你們熟悉嗎?

出生時,我們被期盼健康成長;念書時,我們被要求認真進取;出社會後,我們被期待成家立業。健康有衡量基準,學業成就有測量標準,這些準則又如何影響我們心中愛情的模樣?

我們會被怎樣的人吸引?我們怎麼決定終生伴侶?帶著這些期待或想像踏入親密關係的我們,如何營造專屬於伴侶的關係品質?

阿美年過30後經友人介紹結識阿祥,家人的諄諄勸誨紮實的在阿美心中生了根:老公不是要找好看的、要找可靠的,公務員收入穩定、生活不用擔心匱乏,嘴拙才顯得踏實、嘴甜的男人容易花心,女人過30歲就不要這麼挑,有人要就趕快結婚生小孩才有價值。不到3個月後,阿美和阿祥結婚了!阿美認定這段婚姻只是一趟人生的義務,阿祥就是供應家用的丈夫角色,當阿祥退休後雖仍有兼差,但能提供給阿美的家用早已不如過往,阿美對阿祥的不滿和指責如火山爆發般噴灑溢出,阿祥畏縮的承接阿美的指責、自認確實未擔起合格丈夫的角色,但另一方面阿祥也感到憤怒,指責阿美不夠順從溫柔。

我們所處的社會對於不同生理性別都有它的期望標準值,當我們不在標準值中時,常會被判讀為異類,輕則遭到忽視、蔑視;重則可能引來攻擊和扭曲,從親密關係暴力服務現場中,常見到這些僵化標準框架的挾制,見到濫用這些「規則」所帶來的暴力和傷害,無論哪一個性別的人,都在自己真實的樣貌和社會標準的期待中掙扎受苦,一個無法提供足夠經濟支持、但卻善於整理家務的男性,一個無法妥當照料家務、但卻在職場上衝鋒陷陣的女性,一個擅於接觸情感的男性、一個擅於理性分析的女性,一個喜好烹飪的男性、一個喜好工藝的女性,一對女性身高高於男性的伴侶,一對女性學歷高於男性的伴侶,一對男男伴侶,一對女女伴侶,捫心自問,如果我們就是其中之一,我們是否能泰然自處?性別框架的陷阱無所不在,如果我們無法辨別自己的處境和需要,我們都有可能在默然中持續鞏固這個框架,我們也可能漠然的實施對伴侶的傷害。

問題從來都不是問題本身,如何看待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理解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特別是伴侶的性別角色,才有機會解構框架重新選擇,才有機會停止傷害,才有機會幫助社會上每個性別的人看清楚自身的遭遇,幫助每個人有自信的勇氣表達和求助,也能獲得應有的同理和幫助。

(作者為勵馨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督導)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