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家庭中被遺忘的角落-目睹家庭暴力兒童

by 婦女救援基金會

「妳一天到晚閒著沒事,不好好照顧這個家,在幹麼!」

「我在家沒事!是誰照顧孩子,做家事,我也想工作幫忙賺錢,是誰不准我工作,規定我照顧孩子的ㄚ!」

「你瞧不起我啊,我賺錢不夠你花是吧!你簡直欠揍……」

小學四年級的小傑,躲在一旁看著被爸爸痛毆的媽媽,著急地想要向前幫助媽媽脫離爸爸不停落下的拳頭雨,但看著爸爸絲紅的雙眼及母親痛苦的表情,耳邊同時響著妹妹的哭嚎聲,他害怕的責怪自己的無能,誰能來停止家中的傷害!

案例中的小傑及妹妹,眼睜睜的看見及聽見家庭暴力的發生,即是家庭暴力中經常被忽略的另一群的受害者,目睹家庭暴力兒童(Children who witness domestic violence)在學理上,而比較完整的定義指的是未成年子女(18歲以下)經常目睹雙親之一方對另一方施予虐待。包括直接看到威脅、毆打、或沒有直接看到但聽到毆打或威脅行為,或者僅是看到這些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如肢體傷痕、驚嚇恐懼、憂傷哭泣等等。(楊曉娟,2001)

根據內政部統計,自民國88年7月至91年12月,計有64,000餘件的家庭暴力開案件數,若以每個家庭平均有一名孩子來估算,在這段期間內至少有64,000名目睹家庭暴力兒童,需要社會關注。

或許有人以為兒童在家庭暴力事件中並非直接的受害者,事實也是如此,但是從另一個學習的角度來看,久處於暴力的環境中,兒童心理所受的壓力及創傷的嚴重程度不亞於直接的受害者。

目睹暴力兒童因持續、反覆地經驗暴力,而常感到極端的恐懼、焦慮,且多數目睹兒會呈現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在情緒、生活適應、人際關係上產生問題與障礙,此外,因這些暴力發生所帶來一連串生活的改變也同時是目睹暴力兒童需要面對的問題。包括:

一、生理方面:暴力家庭中的兒童較非暴力家庭兒童容易生病及有健康上的問題,例如疲倦想睡、抵抗力弱容易生病、注意力不易集中、頭痛、胃痛、潰瘍等。

二、情緒方面:目睹暴力兒童有更多的心理及情緒上的問題,學齡前期的兒童會出現低落的自我概念及缺乏同理心﹔學齡期男孩會出現較多的攻擊及行為問題﹔普遍會經歷憂鬱、焦慮、害怕及罪惡感複雜交錯的情緒,孩子會認為是自己做錯事,而引起父母親之間發生暴力,不僅責怪自己引起暴力,更責備自己沒有能力去阻止暴力的發生。  若母親因為暴力不得不離開家時,孩子會感覺要為家庭的破碎負責,這不僅使孩子焦慮及充滿罪惡感,長期下來父母的暴力衝突,更使的家中的大人無法去顧及孩子的感受及需要,目睹暴力兒童處在被忽略及得不到關心的情況下,而逐漸產生自卑感及學習到用暴力的行為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三、行為方面:目睹暴力兒童可能擔心暴露家中有暴力的問題及因暴力產生低落的自我價值而出現退縮的行為﹔或是當孩子感到家庭暴力是巨大的壓力時也可能會出現尿床、吸手指、咬指甲等行為﹔目睹暴力兒童在行為上容易會有兩極的表現,例如孩子可能在害怕衝突及希望受到別人的肯定下過度的討好、照顧別人及力求表現,或者孩子要發洩受傷害的情緒及需要強烈的保護自己下,出現攻擊破壞及逃學逃家等行為。

家庭暴力為兒童帶來極大的壓力,長期目睹家庭暴力對兒童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這些孩子承受著家庭暴力的創傷及壓力,長期不僅會造成孩子無法學習到正向的人際及兩性互動關係,造成社交功能低落及不良的人際關係﹔更會學習到以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及處理壓力。

許多研究指出,婚姻暴力是家庭中的秘密,而目睹暴力兒童往往是二級的受害者,被隱義藏在婚暴問題之下,其受到的傷害往往不被重視。以台灣現行的服務系統而言,在婚姻暴力受害人的服務仍欠周詳,但已有服務機制,而兒童受到家人虐待、疏忽的個案也早已有了兒童福利法提供公權力的介入,對目睹暴力兒童工作的關注及服務的介入卻仍在初始的階段。

於是婦援會在提供婦女支持性、治療性團體服務的同時,發現到家中有目睹暴力兒童的嚴重性及需要服務的重要性,因此開始於前年規劃為目睹兒童而設計的團體,例如目睹兒童的EQ小子團體、兒童遊戲治療團體、親子瑜珈團體、及兒童肢體律動團體﹔希望藉由服務婦女的同時,能夠協助家中的兒童一起來面對家庭暴力的問題。

於文獻中也說明藝術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學習活動。他們常藉由音樂、舞蹈、繪畫、表演等形式來表達他們內心的想法,因為孩子的喜怒哀樂是需要和人分享,但有些時候感覺卻是言語難以傳達。因此,對於不擅長、不喜歡表達者,繪畫、遊戲、角色扮演正是孩子表達內心、抒發情緒的另一種方式,另一個很好媒介。藝術治療提供了孩子想像的空間,藉不同的媒材體驗,希望藉由藝術媒材的介入來減少孩子的防衛心,經由藝術作品或活動來轉化、分享,它使孩子本身具有安全感。

婦援會於今(2003)年開始推動目睹暴力兒童藝術治療團體,嘗試透過長期及短期工作坊時間的安排,讓有需要的兒童皆可參與活動﹔期待透過多元的藝術管道,藉由舞蹈、遊戲、戲劇等課程的設計,提供目睹兒童一個抒發情緒、釋放能量的機會,進而減少目睹家庭暴力兒童的心理創傷,學習以正向的態度及方式處理衝突及面對壓力。

(本文轉載自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會訊)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