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區運動的意義

                           李健鴻

  「落實基層組織經營」,已是當前反對運動界人士共同的看法, 但是對於要如何落實基層經營,卻並未有較為明確的分析,以致於反 對運動始終無法真正地深入地方基層,呈現出「強幹弱枝」的不均衡 現象,多數的人力與資源均集中於中央,難以分散。

  我們認為:唯有先認清目前反對運動所遇到的瓶頸所在,方能進 一步擬訂具體的基層經營方法。首先,從台灣民主化的進程來看,目 前民主體制的基本架構雖然已經重新建立,使民主運作較上軌道,但 是「骨架雖立,血肉未實」,基層民主依然十分欠缺,一般基層民眾 尚未具有普遍的民主意識,導致基層選戰無法打開僵局,獲致與中央 公職人員選舉相近的成果。

  其次,在快速的社會變遷下,台灣社會的組成結構已經有很大的 轉變,服務業人口躍昇為第一位,相對的農業與製造業人口則隨之縮 減;同時在都市化的現實趨勢之下,大量的都市中產階級興起,他們 的知識水準高,並且具有專業自主的能力,得以處理自身的問題,公 職、民代所能提供的服務型態,已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導致出現了 經營上的落差。

  第三,傳統的服務處組織,偏向於被動的提供救濟性服務,解決 基層民眾一時的困難,雖然這種組識型態增加了與基層民眾接觸的機 會,得以藉由服務博取民眾信任,並進一步傳播理念。但是隨著國民 黨、新黨公職民代也紛紛設立服務處,強化服務民眾工作的情況下, 民進黨的競爭優勢已然下降,為鞏固既有的民眾基礎,並且進一步經 營新興的社會力量(如都市中產階級),實在有必要發展新的組織與 動員的型態。

  在上述的實際內外壓力下,我們認為應該在既有的基礎上,發展 相輔相成的新組織型態,這種新的組織型態應該符合「基層化」、「 專業化」與「多元化」的三大原則,以因應「基層民主欠缺」、「新 興專業族群」以及「傳統組織弱化」的三大問題,而推展「新社區運 動」,發展自主多元的社區組織,我們認為正是最為適當的型態,有 必要予以深入研究,並進一步推廣發展。

  「新社區運動」的推展,在當前的台灣時空中,對於反對運動的 持續發展,我們認為至少具有下列幾項重要的意義:

一、落實「基層民主」精神:

「基層民主」,在這裡所指稱的,不只是在基層選舉中席次 的增加而已,更包括了基層民眾對於自身所處的社區生活事 務的參與,建立基層事務的民主討論程序習慣,進一步形成 一種進步的基層民主文化。同時,「基層民主」更積極的意 義在於:透過基層民眾的民主參與討論,凝聚出真正適合民 眾生活方式的新政策方向,對抗日益腐敗、不合理的官僚決 策體制,因而「基層民主」對目前惡質化的地方政治而言, 正具有一種「市民不服從」的積極反抗精神。

二、培養民眾「民主自治」能力:

依循著「基層民主」的精神,「新社區運動」的推展,將有 助於提昇基層民眾透過民主討論程序,針對社區的共同需要 ,集體自治的能力。在這種「民主自治」的過程中,一方面 可以擴大吸納社區各階層成員的各種專業知識,同時也可以 聚集新的社區資源,為社會改造運動注入新的力量及生力軍 ,達到開拓台灣民間社會力量的目標。培養民主自治的能力 ,是一條必須走的道路,它比單向地提供「救助式服務」, 要重要許多,因為這是一種「自助自治」的能力,更是基層 民眾自我組織的力量。

三、強化「本土社區意識」:

當前「本土化」的呼聲雖十分高漲,但是如何具體落實推動 ,卻並未十分明顯,甚至有逐漸淪為口號的不當發展趨勢。 基本上,我們認為:本土意識的落實,必然是要先從日常生 活開始,而「社區」正是最為具體的生活場合,自然是本土 化運動的起點,最適合推動本土意識。事實上,「社區意識 」便是一般所稱的「在地意識」,亦即指與「在地居民發展 出共同的歸屬感的過程」。

四、建立「網狀社區組織」:

目前的服務處經營的特質不但是被動的提供救濟,其組織型 態更是點狀的形式,因此難以主動將觸角伸入各個地區,形 成有機的網絡。然而透過類似社區發展協會或社區發展聯合 會的組織,卻可以主動建立積極的網狀組織系統,真正地針 對民眾關心的多元題加以組織。更進一步而言,這種新的社 區組織,其積極意義在於打破既有的以「縣市」為單位的地 方派系惡性對抗生態,發展出一種以「生活圈」為單位的基 層民主生態。為未來的獨立建國及社會改造工作奠立基礎, 因此新社區運動乃是新國家運動的基石。
  新社區運動,目前在台灣正屬於方興未艾的階段,已有愈來愈多 的社區積極人士展開這項有意義的工作,同時也有了一些成功的範例 ,例如三重市後埔地區的社區居民,便在台大城鄉所的協助下,以民 主討論的方式,共同重新擬了一份新的公園重建計劃,將原來市公所 的計劃推翻,並且遊說成功,付諸實現,完成了一座真正符合社區居 民生活方式的美好公園;又例如以台北市民生社區為主的「社區資源 聯合發展中心」,不但發展出媽媽教室,更成功地召集了社區居民共 同編輯了社區報紙,發行量達到萬份以上,極獲當地居民的認同支持。

  這些新興的社區運動,其形式十分活潑而多元,議題也不限於任 一層面,只要是社區居民共同關心者即可。

  總之,新社區運動的最終意義便是:建立一種新的生活形態, 這是以民主為內涵、以鄉土關懷為核心的新生活方式,用以打破日益 惡質化的地方派系及黑道控制的基層,值得大家一起來努力推動。


原載於 《新潮流》第九期 1994.3.15

作者李健鴻為臺大社研所博士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