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iertw on 3 1 月, 2013

by 網氏

瑞典無伴奏合唱團在山壁前高歌。圖片由陳欽春、楊佳羚提供

上一期網氏,我們與妳/你聊了家有啃老族的心情想法,由三個故事中,我們觀察到過於愛護兒女的熟齡父母經常讓自己陷入無奈的困境中,營造美好晚年,脫離啃老族的宿命是每個人的老年課題。

老年課題很多元,在日本,有一群單身和已婚女性,因為不想被不熟的親戚晚輩安排後事,也不想在死後與先生葬在一起,於是,她們共同創立了女性獨葬協會,讓單身女性、不想與先生葬在一起的已婚女性能有自主的選擇。

在瑞典,65歲以上不算老人,要80歲以上才算!走在國家任何角落,老人家不怕被歧視,有各種輔具或設施鼓勵老人家走出戶外採買日常生活用品、交友或從事戶外活動,每一個人都可在此國度優雅老去。

在台灣呢?

取得瑞典隆德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目前擔任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的楊佳羚,陸續將她在瑞典、日本觀察長期照顧政策的心得與想法發表於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綠主張月刊,本期網氏,與妳/你分享她在瑞典與日本的觀察經驗,同時反思台灣的長照制度與運動策略該何去何從,我們也一起來想想…(閱讀全文

Tags:

frontiertw on 14 12 月, 2012

by 網氏

年金制度造成世代衝突正蔓延中。Photo by chiang

啃老族又稱為尼特族(NEET,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意指一群不繼續升學、不工作、不接受職業訓練的年輕人。

近來台灣朝野為了退休軍公教人員年終慰問金發放問題爭嚷不休,年金制度的世代衝突,在許多先進國家也成為「家家有一本難唸的經」景況,隨著新聞陸續報導「南韓年輕人不工作 啃老族人數破百萬」、「經濟萎縮 英國『啃老族』增多」、「希臘青年10月23日在雅典抗議政府的撙節措施影響他們上下學的交通」……我們觀察到,當龐大的戰後嬰兒潮世代邁入熟齡期,他們的下一代逐漸到了而立之年,完成學業,展開經濟獨立的生活。然而,由於景氣持續低迷,不僅工作機會少,造就很多失業族群,流浪博士、流浪教師、流浪經理人四處尋找工作機會;就算有一職在身,所得也多半僅夠自己日常開銷,因此不少而立之年的族群無法獨自生活,而依附熟齡父母,住在從小長大的家裡,當個繼續被照顧的大寶寶,啃噬熟齡父母的退休金、資產。

各國過去年金政策現今卻成了年輕勞動力的沉重負擔,少子女化、高齡人口多的台灣社會,也逐漸出現年輕人無力負擔龐大年金支出,爸爸領退休金養沒頭路兒女的啃老族出現。一方面基於親情倫理,繼續盡著養育成年子女的責任,一方面又因自己逐漸年邁體衰,難免感到疲累擔憂,而面臨新的壓力、煎熬和挑戰。本期網氏,我們邀請許淑屏訪談了家有大寶的台灣熟齡父母們,聊聊她/他們的心情、她他們有哪些磨難、焦慮和掙扎?內心的想法、感受如何?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如何因應、調適?歡迎一起分享家有啃老族父母的想法…(閱讀全文

Tags:

frontiertw on 4 12 月, 2012

誠如世界衛生組織(WHO)自1948年迄今,對【健康】的定義:健康是身、心以及社會性都處於完全良好的狀態,并非僅指沒有疾病或傷殘(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以此標準而言,映竹是健康的;以二年在心路基金會萬芳中心學前教育階段及復健老師指導下,有目標、有計畫的課程而言,映竹是有認知的、是可學習的。然而,進入義務教育前,帶著映竹拜訪南區各學校特教班老師、組長、輔導主任,均以「在家教育」回應,企圖將孩子限縮於家庭、父母親小環境中,也無視於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後,孩子終將回歸社會之銜接。是制度面使然,還是特殊教育執行面缺失?接受教育是國民的權利,也是義務,受憲法保障,也是普世的人權價值。難道在特殊教育中只是高舉的亮眼大旗?

歷經繁複溝通、倡議,終於景美國小(南區特教中心學校)成立極重度多重障礙班,並於一年後轉入新成立的文山特殊教育學校。但是,在小學五年、國中三年中,除站立架課程由老師督導、助理教師執行外,被動關節運動課程偶爾由專業團隊執行,懸吊式跑步機課程、水中活動課程都是在專業團隊物理治療師指導下,由非特教專長之家長執行。「尊重個別化差異,提供適性教育」~~特殊教育最基本的理念,難道也只是亮眼的大旗?(閱讀全文)

frontiertw on 4 12 月, 2012

我唸書時正值回歸主流、融合教育等政策推動,也許那時台中尚屬偏鄉僻壤,我在台中實在沒什麼感覺。我經驗到的特教支援都是降低標準的要求:別人80分還會被打,我70分卻有蛋糕糖果。別人沒有60分就慘了,我有40分就過關了。別人要上苦哈哈的軍訓、家政、甚至音樂課,我可以到涼涼的資源教室看漫畫。多好,這麼多的特權。這小子唸書這麼輕鬆,一定學得很開心、很快樂、很喜歡上學。

那為什麼當我站在操場邊緣,看同學為軍歌比賽練習時,會那麼羨慕呢?為什麼當同學的隊伍行經我身邊,有個平常滿照顧我的男同學,會轉頭大聲問我:「看三小」呢?我相信他會這樣是因為太陽太大,教官太嚴格,操場走了幾十圈還要繼續走。

但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個我很尊敬的朋友,她在劇場嚴苛的環境裡打拼,卻是個心向弱勢,堅持走社福路線的人。講到各種不同的族群怎麼相處,她如此感慨:真正的融合不是各做各的。不是讓你在台上表演,我在台下拍手說好棒喔,然後就沒有了。融合應該是讓人互相影響,互相認識,你我原本的界線變沒那麼明顯,兩邊或多邊結合成一個群體,並互相尊重。

多棒的感慨,直到我的心坎裡了。

我上學那時最盼望的,不過是能跟大家一起上課,一起聊天,一起做一件事情。

(閱讀全文)

frontiertw on 3 12 月, 2012

by 網氏

日本為台灣進口食品第一大國,台灣民眾愛吃日本食品,我們必須關心政府的把關政策。主婦聯盟基金會提供

311日本福島核災後一年,衛生署於今年(2012)6月29日公告「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安全容許量標準」修正草案,要將食品中輻射污染銫134、銫137的容許基準由現行的370貝克/公斤調高為600貝克/公斤,消息一出,台灣關心食品安全的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等民間團體積極串連,與朝野立委召開公聽會,展開一連串的抗議行動。

在民意的反對壓力下,終於迫使衛生署喊「卡」,在8月底同意暫緩實施這項修正草案。並在11月22日發出新聞稿,表達「維持現行標準,並持續加強管制自日輸入之食品,為食品安全把關」的立場,可是衛生署的聲明並未消減民間團體的疑慮,主婦聯盟基金會認為,衛生署重複強調不合乎日本標準的食品絕不會進口至台灣,但在衛生署組成的諮詢委員會中,根本沒有「輻射污染與食品安全」背景的學者專家,不僅無法清楚說明是基於何種研究結果或風險評估作出將銫134和銫137容許值調高的決策,也無法承諾如香港及日本等地,採取每日即時公告抽測出含有輻射污染的品項及處理方式。

台灣民眾長期喜愛食用日本食品,日本為台灣進口食品的第一大國,衛生署雖終止了後續公告的程序,然後呢?主婦聯盟基金會質疑,在台日食品交流如此頻繁,抽驗率又僅有2~5%的情況下,既無技術也無能力進行檢驗的衛生署,放寬標準究竟為哪樁?針對政府政策的種種疑點,主婦聯盟基金會發起了「輻。咒~反對放寬輻射食品標準明信片簽署行動」,邀請妳/你參與連署,一起關心食品輻射標準的潛藏危機問題…(閱讀全文

Tags:

frontiertw on 13 11 月, 2012

by 網氏

「堅持性別正義-走過婦運,新知三十」展覽會場。婦女新知提供

1982年,在政治高壓、戒嚴噤聲的年代,一群關心性別平等的婦女朋友共同創辦婦女新知雜誌社,積極倡揚婦女權益信念;1987年,隨著解嚴與民主化的蓬勃生機,於同年10月立案為「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胼手抵足,一步一腳印透過發行刊物、走上街頭倡議、運用修法與參政策略,推動台灣社會走向性別平等之路。

盛逢三十而立之年,婦女新知特別舉辦「堅持性別正義-走過婦運,新知三十」展覽及系列座談,邀請不同世代的婦運夥伴回顧她們眼中的婦女運動。

首場座談「從戒嚴噤聲到眾身喧嘩──婦女運動的回顧與展望」,由婦女新知現任董事長陳昭如擔任主持人,邀請李元貞教授、尤美女立委、顧燕翎教授及劉毓秀教授,四位重量級資深婦運夥伴,暢談從威權高壓統治的戒嚴時期到蓬發民主時代,婦女運動蓽路藍縷爭取權益的艱辛與趣事。

緊接著的第二場座談「這些年,我在婦運走闖的日子」,由常務監事楊婉瑩教授擔任主持人…(閱讀全文

Tags:

frontiertw on 30 10 月, 2012

by 網氏

衝高生育率,但勞工育兒處境改善了嗎?Photo by othree

在政府大力鼓吹與商業市場操作下,締造出建國百年結婚潮,同時在各級縣市長發放生育津貼下猛藥下,果然帶動101年龍寶寶生育率回升。根據經建會每兩年作一次人口推計,2011年總生育率回升至1.065人,今年(2012)可望達1.24人(見 百年、龍年帶動生育率 我延後邁入高齡社會),在公保、勞保基金相繼傳出破產之際,衝高生育率,延緩高齡社會的來臨,我們樂見這樁好消息!另一方面,我們也觀察到不友善的職場環境,令想請領育嬰假與育嬰津貼的爸媽難如登天,我們不禁質疑,衝高了生育率,但誰受惠了?

近一年來,刊載在網氏的兩篇文章〈善用育嬰假與育嬰津貼,助妳/你大膽生〉和〈認識育嬰假與育嬰津貼〉的瀏覽人次快速攀升,並且陸續接獲讀者留言詢問相關訊息,讀者小毛的問題是,她之前工作了5年(2005~2010), 離職後直到2012年6月才又開始工作, 小孩2013年年初出生, 這樣她是否可以在放完產假後立即請育嬰假呢?讀者黃大叔問,太太將臨盆,但是現職曾於100年有5個月資歷,後來家中有事離職,直到101年4月才又返回同職場崗位,工作到太太生產當日也才滿8個月(101年),這樣可以申請嗎?還有讀者小寶媽媽的問題是育嬰假可以分次請嗎? 一次至少要六個月?如果未滿六個月是否只要雇主同意,就可提前返回工作崗位?如果可以那未領完的育嬰假津貼是否會在第二次請時發完?問題林林總總,答案全在〈善用育嬰假與育嬰津貼,助妳/你大膽生〉留言板中。

除了網氏接連收到讀者留言外,婦女新知基金會也陸續接獲上班族的詢問電話。根據《就業保險法》規定,家中有三歲以下幼兒的父母任一方在請育嬰假期間(最長兩年),都可各自領取最長為六個月的津貼。婦女新知開拓部主任林秀怡說,一名男性打來說,太太生下孩子後,他想請育嬰假與育嬰津貼,他的老闆竟不願開立證明,讓這項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已面臨到「看得到、吃不到」的問題…(閱讀全文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