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救災故事’ 分類過的Archive

八八水災周年相關活動

2010年8月6日

安置與重建, 救災故事, 服務網絡, 記者會&新聞稿 , , , ,

海地地震後的自助性組織

2010年1月26日

海地地震後,一群年輕人快速集合在一起搜集各種相關資料,建立資料庫,希望可以讓需求更清楚呈現,以做為連結各項救援資源的基礎。

我們(由美國的Lisa、葡萄牙的Artur和台灣開拓的shufang共同建立維護的)「全球開放空間會議社群」的朋友John Eagle地震後持續協助拍攝與傳達相關訊息,讓外界的關心和支援可以連結。

出處:

註:「全球開放空間會議社群」是由美國的Lisa、葡萄牙的Artur和台灣開拓文教基金會的shufang於2009年11月共同建立維護的社群,是全球對如何運用空間會議過程創造更多對話、引動更多參與,並創造開放性組織有興趣的朋友,共同交流互動的園地。

他山之石, 救災故事, 服務網絡 ,

「螃蟹助紫斑蝶」88萬希望行動開跑!

2010年1月6日

由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木田工場、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共同發起的「螃蟹助紫斑蝶.88萬希望行動」,即日起正式開跑!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
許多家園都被沖毀了
美麗紫斑蝶的故鄉茂林
也難逃被土石淹沒的危機
曾經歷921災後重建歷程的我們
更能感同身受重建的艱辛

讀者只要以500元購買「螃蟹過馬路」套組,我們就會幫您捐出400元,期望2200套繪本可以募集88萬元,專款將用於紫斑蝶保育、紫蝶生態教育、茂林紫蝶故鄉88水災社區重建營造。
更多訊息,請參閱: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安置與重建, 救災故事, 服務網絡

「米呼米桑-陸官新桃源」

2009年12月8日
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所出版的在陸軍官校相關的服務及活動的紀錄刊物。
對象是給桃源鄉的村民們,刊物名為「米呼米桑-陸官新桃源」。
兒盟陸官利物
詳細內容,請參考:八八水災服務聯盟

安置與重建, 心理暨社會重建, 救災故事

八八水災糾正行政院~監察院糾正公文內容

2009年12月3日

糾正案文

被糾正機關:行政院。

案   由:行政院於莫拉克颱風期間,應變處置及指揮權責紊亂;精省後,中央與地方協調聯繫之罅隙迄未補強;未分析研判災情並告知地方政府嚴重性;且未建置足夠之救災通訊設施,影響救災成效至鉅,均有失當。

事實與理由:

民國(下同)九十八年八月六日至十日期間,中度颱風莫拉克(MORAKOT)侵襲台灣,造成南部重大災情,全台死亡人數合計高達六百三十四人,農林漁牧業財物損失合計約達新台幣(下同)一百六十四億三千九百二十一萬九千元,其中高雄縣及嘉義縣土石流受災慘重。案經調查竣事,行政院確有下列失當之處,茲將事實及理由臚列如後:

糾正文全文:李復甸教授之部落格咋觸集

救災故事, 服務網絡, 重建相關法律 , ,

聯合國國際救災經驗分享論壇

2009年11月13日

Effective Disaster Coordination –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d response strategy based on sound and proven methodologies.

台灣大學社工系暨國科會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與八八水災服務聯盟,為學習國際防救災經驗,裨益我國強化災防系統,並加速災後重建效率,預計於2009年11月18日(星期三),在台灣大學舉辦「聯合國國際救災經驗分享論壇」。特邀請聯合國救災專家Gisli Olafsson來台,分享聯合國救災及資訊評估實務經驗。

Olafsson先生目前專職於美國微軟救災因應小組,為聯合國災害評估與協調處(UNDAC)之成員, 該處為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之一環,在6小時的提前通知下隨時待命去協調國際團體對於世界各地災難的即時反應,他亦為國際災害管理人員協會(IAEM) 之成員,是許多國際組織包括國際聯合會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 (IFR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Red Crescent), 世界銀行 (World Bank), Commonwealth,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 United States Aid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北約 (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等國際組織之天然災難資訊顧問。Olafsson 先生有十五年救災經驗,最近幾年曾實地經歷參與之災難包括:2007年的迦納洪水、2008年緬甸的熱帶氣旋納吉斯、2008年德州的艾克颶風、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2009年全球流感的危機以及不久前的2009年蘇門答臘地震。

演講者:Mr. Gisli Olafsson - 聯合國災害評估與協調處(UNDAC)成員

講題:有效的救災協調及策略以降低風險-國際經驗分享

一、聯合國災害評估與資訊應用之經驗。

二、防救災之整體架構,結合中央、地方政府、非營利組織及民間企業。

三、資通訊應用在防救災中扮演之角色。

時間:2009年11月18日(星期三)09:30-12:00

地點:台灣大學集思會館B1洛克廳(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

主持人台大學務長 社工系馮燕教授

(八八水災服務聯盟專家組組長,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監事)

指導單位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

主辦單位:台灣大學社工系∕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八八水災服務聯盟

對象及人數: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相關單位、非營利組織及民間企業,約60人

語言:英文(現場提供同步翻譯)

閱讀全文…

救災故事, 服務網絡 , ,

第四屆蔡瑞月舞蹈節 給綠色臺灣的備忘錄 – 致念2009年八八水災

2009年11月3日

第四屆蔡瑞月舞蹈節

看著受創的山林怒吼反撲,我們驚惶,
聽著流離失所的人們悲哭,我們不忍,
多希望這災難,能快化為消逝的黑夜,
所以,我們起身行動、伸手互助,
在土地受創、遁入黑暗的每個災難時刻,
為受創的心靈,燃聚起希望之光。
接以文字寫下苦痛與感動,刻寫成給綠色台灣的備忘錄,
讓國境之南哀慟的悲淚,銘刻為我們共同的歷史記憶。

「土地‧重生」感人故事網路串寫

詳細內容請前往:

第四屆蔡瑞月舞蹈節 給綠色臺灣的備忘錄 – 致念2009年八八水災 網路串寫

影音音樂, 救災故事 ,

一人一籃菜~農民站起來!

2009年9月30日

高雄微風市集邀您一起幫助農民站起來

您所預購的一藍菜費用,扣除運費及行政(理菜等人事費用)後,每一分都會實質運用在農民重建田園或農家重建過程中緊急的生活支應上,待半年或一年後(視農田損害程度輕重而定)農田復耕,菜也收成了,您就會陸陸續續收到產品。

八八水災‧重創微風

過去的一年多以來,高雄縣政府社會處協助30 戶左右的高雄縣在地農戶共且組成微風市集,推動有機/無毒農業的地產地銷。這些農民來自高雄縣各鄉鎮,包含那瑪夏、甲仙、內門、美濃、鳳山、燕巢等地,每 週提供高雄縣市民眾最新鮮、潔淨的農畜產品。然而,一場無情的88風災催毀了大地,除了家園嚴重破壞的那瑪夏、甲仙、小林外,高雄縣其他地方的農田也受到 程度不一的破壞。雖然這些農損都能獲得政府的補助,但事實上補助的認定過程曠日費時,對於急需重建田園以便儘快回歸生產活動的農民而言,往往是緩不濟急; 補助的金額杯水車薪,特別是有機/無毒農業比慣行農法需要投注更多的人力、時間與成本,每逢風災,有機/無毒農戶的損失往往是被低估的。

全文請見:一人一籃菜~農民站起來!

救災故事, 服務網絡 , ,

台灣921到512川震-一位助人者的反思

2009年9月25日

作者:台灣大学社工系 李開敏

一、前言

台灣921 及川震512之後,我有相同的三個反應:1. 自我保護。因知道媒體大量報導,可能造成曝露在過度刺激以導致情緒負荷;因此幾乎避開電視,僅從報章網路閱讀,保持自主性,使情緒傷痛得以調節。2. 自我設限。兩次地震災情慘烈超過想像,因家庭有責在身,心中清楚自己的投入僅能以短期形式,且以後線支援訓練為主。3. 耐心等待。大型災難已成世界矚目與關切的焦點,跨國援助勢在必行,有經驗有心有力者眾多,自己的心願還要靠機緣,每次用心向上天祈禱派遣,終於兩次都在「心理衛生協會」協調下,得以成行。

雖先後相距十年,共通的是我以在如此大規模災難前的初學身份,參與了這兩次的災後心理服務。本文試圖將兩次的學習、經驗,和近二十年來創傷輔導所統整的架構,佐以此次的現場實務記錄,成為這篇灾后心理援助的体会及思考。

每一位投入災後救援工作的夥伴都應該思考: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须要知道什么?我覺得應該建立的第一個認知是要「謙卑」,向災難學習,學習如何走向重生、復原,同時向災民學習傾聽他們的受驚和失去,以及他們的須要。因此延伸出以下幾點論述。

閱讀全文…

心理暨社會重建, 救災故事 , , ,

走在「未走之路」~與災民一起打造未來的家

2009年9月23日

出處: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

戴著帽子、T恤短褲、腳踩球鞋,一身輕便平凡帶點塵土的建築師謝英俊,「又」到災區裡工作了。10年前的921大地震,讓謝英俊重回多數建築師「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歷經921重建、川震重建,謝英俊現在在台東太麻里,和嘉蘭村民一起蓋房子。他說:「我想讓建築,回到人的生活。」

921大地震後,謝英俊在邵族人請託下,進入當時被重創的日月潭德化社,開啟自力造屋的實驗。但與其以「實驗」形容當時謝英俊在做的事,「學習」二字或許更為恰當。

一場地震,讓曾經蓋出豪宅的謝英俊「學習」突破主流建築思維,回歸初心;也讓習慣水泥磚造的普通人,「學習」房屋與生活的意義。問及謝英俊從事建築多久?他細長的眼一瞇,鈍鈍地說:「很久。」細算之下,是1977年至今。「太久囉,建築對我來說就是生活、生命,分不開了。」

全文請連結至: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

安置與重建, 救災故事, 服務網絡 , ,